本报讯 (记者 佘峥)本报今日将这几年来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出现的典型错误,展示给考生和家长,希望他们能避免这些错误。
经验(1)
要上网看大学的招生章程
实例:有位考生家长在报纸上读到一篇文章说,有些重点大学为了保护高分考生的利益,可以录取非将其填报在第一参考志愿的考生,如果高分考生未被其第一志愿录取,他们的参考一将被视为第一志愿,文章还列举了几所大学。考生从中选择院校A,将其填在参考一,他的第一志愿就填了清华。成绩出来后,这位考生以几分之差落选清华,他满以为他的参考一会被视为第一志愿,但是,没想到,院校A并不实行这条规定。后来家长查阅院校A在网上发布的招生章程,果真发现它已经在招生章程中声明自己不实行这项政策。
考生要尽可能上网查询自己所填报院校的招生章程,特别是近年,高校的章程是高校对社会做出的承诺,高校会在章程中介绍自己招生录取的原则以及对学生身体特殊要求等。
经验(2)
谨慎对待“愿服从院校间调剂”
实例:考生B,第一志愿报了名校,本一批表态“愿服从院校间调剂”。后来,他以几分之差没有达到名校的线。由于他当时在志愿卡上表态“愿服从院校间调剂”,就被调剂到考生无法接受的一所地处偏僻的大学。
类似的情况每年都出现。有的考生在表态愿意服从院校调剂后,又无法接受调剂的大学,他们总是说:当时是随便填填的,哪知道会被录取?
首先,考生们要了解调剂的不同含义。志愿卡中的“愿服从院校间调剂”指的是该批所填的院校未被录取时,是否愿意调剂到其他院校录取;“愿专业调剂”指的是所填的四个专业安排不下时,是否愿意调剂到该校其他专业。
专家们提出的建议是:考生选择的院校应该是那些专业大体自己都满意,以增加自己的录取机会,而不是只有一、二个专业是自己喜欢的院校,在这个前提下,最好能服从专业调剂,但是,要谨慎对待“愿服从院校间调剂”,如果选择愿意服从,没有反悔的余地。但是,如果考生做好思想准备,什么样的学校和专业都愿意上,可以考虑服从。
经验(3)
不能偏听偏信
实例:有一年,在填报志愿时,某著名重点高校来厦门做招生宣传,动员考生C报考,并且告诉他,据统计,当时全省估分的高分考生中,报考自己院校的还大大落后于招生数。结果,当年,报考这所院校的福建考生成倍增加,录取分数创了记录。
判断自己能上什么样的学校,考生不妨参考省高招办主任前天在厦提出的几点诀窍(请见昨日本报报道)。
特别提示
(1)今年高招录取时间表请见本报6月11日报道。
(2)可以到网上购买学信卡,网址是http://pay.chsi.com.cn。